新華網長春4月25日(記者周長慶)由長白山地質工作者和文化專家攜手完成的《長白山鑒覽》,最近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發行。它系統而又深入、全方位而又有重點、科學而又通俗地介紹了長白山火山地質與歷史人文,是長白山第一部火山與文史的權威工具書。
《長白山鑒覽》資料豐富,圖文并重,約120萬字,有500多幅照片、400多幅繪圖,寓集科普與文史、自然與人文為一體的學術性讀物。全書在圍繞長白山的一系列重要問題上,從地質科學、歷史依據、文化脈絡、自然景觀與旅游的結合上,深入淺出地作了科學介紹。
《長白山鑒覽》作者是鄭德權、張福有、鄭昆。鄭德權是吉林省地礦局第六地質調查所高級工程師,一生從事長白山火山地質研究工作,積累了大量科研資料,有許多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寶貴材料。鄭昆是鄭德權的兒子,是吉林省地質科學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。張福有是吉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、研究員,在加強長白山文化建設方面做出開拓性貢獻,尤其是擔任吉林省長白山文化研究會會長21年,廓清了長白山史地、文化研究中的一些重大問題。正是基于對長白山的熱愛和厚重的歷史責任感,鄭氏父子與張福有強強聯合、優勢互補,共同完成了這部作品。
《長白山鑒覽》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周長慶攝
鄭德權在從事野外地質調查的幾十年里,接觸到有關長白山的許多歷史問題,愈發覺得有一些事情沒有搞清楚。他以赤誠的愛國情懷和淵博的火山地質學知識,平生磨一劍,致力于解讀長白山地質與歷史文化問題。他于2009年11月不幸突發腦出血,臥床失語,仍一直掛心《長白山鑒覽》的出版事宜。
張福有在該書的“跋”中說:“長白山是中華十大名山之一,古往今來,多少志士賢達、山主書生、詩家墨客、旅者游人,都為長白山所傾倒,不倦地登攀,不懈地研究。但就目前所見,大凡涉及長白山諸峰之書籍,均稱以劉建封命名為據,而實際上卻鮮有不存在差錯者。究其原因,蓋在于善攝影者不善文獻,善文獻者不善踏查,善游歷者不善考據,寫出文章,配發照片,往往張冠李戴,移花接木,再出書印畫冊,以訛傳訛,錯亂不堪。本書力求在地質考察與人文研究、攝影記錄與文獻辨析、歷史面貌與當今現狀、實地游覽與案頭鑒賞的基礎上,深入淺出地把長白山介紹給讀者?!?/p>
作為一個“勤奮耐苦、諳練邊情”的學者型官員,張福有曾200多次登長白山考察,并且東西南北繞天池。尤其是2004年他與鄭德權聯手研究長白山以來,欣收優勢互補、相得益彰之效。1999年夏,他協調有關部門,乘坐直升飛機,先后完成對長白山天池和鴨綠江的全域航拍,取得了極為寶貴的航拍資料。他拍攝的100多幅天池航拍全景照片和在天池水面乘船拍攝的長白山諸峰照片,彌足珍貴,經鄭德權標注、繪圖后用于《長白山鑒覽》一書中,為該書闡述長白山全貌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《長白山鑒覽》作者指出,長白山天池周圍十六峰,第一高峰是“孤隼峰”;“天文峰”則是在“天豁峰”上建氣象站后人們對它的別稱。查閱我國各種出版物,對天池十六峰的位置標注基本都是錯的,多數錯在“天文峰”和“將軍峰”上。劉建封命名的十六峰,地理坐標不可移位,只要錯一個就會全錯。十六峰有劉建封自己畫的圖,早在1909年就用于張鳳臺所著的《長白匯征錄》。1932年,長白山道人圣聞又用于《萬山之祖老白山江崗全圖》。
權威人士認為,《長白山鑒覽》在前賢著述基礎上,實地踏查,糾誤補遺,從長白山火山地質理論、人文歷史與考古發現的結合上,承前啟后,拓展開新,力求集科學性、學術性、趣味性、實用性于一體。尤其是對清代打牲烏拉總管穆克登奉旨查邊、劉建封全面踏查長白山等歷史問題,更是正本清源,以正視聽。該書對長白山地質考察、人文史跡追述貢獻巨大,標志著對長白山的研究進入了新階段、達到了新水平。